腹膜透析  

  低能量遠紅外線治療儀在血液透析中心(洗腎室)使用已經有多年的歷史,長期使用能幫助瘻管血管流暢,延長瘻管壽命,及平時如有痠麻腫脹的情形也能獲得改善。針對瘻管運用上,遠紅外線治療儀已經使用非常普遍,但是鮮少有人談論其在腹膜透析上的使用效果。

 

  而前年,國際醫學期刊發表關於長期腹膜透析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的治療效果;之前,包囊性腹膜硬化症在台灣醫學仍無合適治療方式的階段,多數患者苦等不到解決方案,只能給藥降低發炎,再補充營養,看病患症狀會不會轉好。由於包囊性腹膜硬化症死亡率高,且發生率會隨著接受腹膜透析時間增加而增加的併發症,在腹膜透析界一直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此發表無疑給了醫學界一線曙光。

 

  2014年在美國胃腸病學期刊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榮總腎臟科林志慶醫師發表遠紅外線--硬化性腹膜炎的嶄新療法,正說明遠紅外線可有效地減緩病患之腸沾黏等EPS症狀,故遠紅外線療法可做為治療上的另一種替代方案。以下將他的發表簡單扼要的做個說明。

 

  病患曾接受13年的腹膜透析,因嚴重的腹膜發炎而改為血液透析。轉為血液透析兩個月後,病患檢查結果顯示有出現腹部腫脹,嘔吐,食慾不佳、腹膜鈣化、腸沾黏、高量C反應蛋白(註1)等包囊性腹膜硬化症(EPS)的症狀,經診斷後判定為包囊性腹膜硬化症腹膜透析的患者。推敲可能因為腹膜發炎而造成腸沾黏以及腹膜鈣化,而且因為腸沾黏,會使消化系統罷工,出現有嘔吐、營養失調之類的現象;以下為用遠紅外線之後第3個月與第12個月的觀察:

 

  3個月後:腸蠕動增加、可正常進食、腹膜透析的透析液變成淺粉色、腸沾黏狀況減輕。

  12個月後:血液中白蛋白濃度增加、體重由 59.1 Kg 增加至 62.9 Kg

 

  治療後的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腸功能有逐漸恢復正常,且發炎狀況有減緩,顯示遠紅外線對於包囊性腹膜硬化症(EPS)有治療效果。由X光片看起來鈣化和腸沾黏也變得不明顯。此結果或許能解決腎臟科醫師長期以來的難題。

 

 

                                                                                                 

包囊性腹膜硬化症

 

  包囊性腹膜硬化症(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是一個死亡率高並且發生率會隨著接受腹膜透析時間增加而增加的併發症,臨床上病人表現類似部分或完全腸阻塞所導致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腹脹、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腸蠕動降低、腹部硬塊等。對於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式,即使停止腹膜透析改成血液透析甚至換腎都不容易阻止病情惡化至死亡,因此雖然罕見但是是腹膜透析病患不可不知的疾病之一。

 

  可能引起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的原因很多,例如腹部手術、腹膜炎、腹腔腫瘤、乙型交感神經接受器阻斷劑的使用以及腹膜透析等。長時間接受腹膜透析、反覆的腹膜感染以及嚴重性腹膜炎皆有可能增加腹膜透析患者罹患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的發生率。雖然包囊性腹膜硬化症的患者不一定都是長期接受腹膜透析的病人,但是其發生率確實會隨著接受腹膜透析的時間增加而增加,且腹膜硬化症者患者的平均腹膜透析時間確實也比擁有相同背景而未罹患硬化症的對照組病患還長。目前台灣醫學方面偏向支持性療法,就是給藥降低發炎,再給予營養補充,看病患的症狀會不會轉好。

 

 

1

C反應蛋白:是在急性發炎期的指標,人體在發炎狀態下,血液中會出現這種蛋白,且發炎程度和C反應蛋白在血液中的濃度成正比,所以在臨床上會被拿來當作評估發炎狀態的指標。

 

資料來源:Far-infrared Therapy as a Novel Treatment for 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

                    http://www.assoc.org.tw/html/season_104_s_0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遠紅外線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