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看到衛福部食藥屬臉書貼有關「紅外線治療儀」的衛教資訊,特別來詢問達人:
「達人你好,你部落格有分享糖尿病患跟小寶寶的紅臀可以用遠紅外線保健跟緩解,不過看到食藥屬臉書提醒糖尿病患跟皮膚炎患者要避免使用遠紅外線,想知道為什麼有不同的建議?」
要了解這之中差異,首先要先了解紅外線、遠紅外線跟近紅外線的區別。
「遠紅外線」是「紅外線」的長波部分
紅外線是指「光譜上,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由於紅外線的頻譜範圍太廣,為了研究方便,科學上將其劃分為:近紅外線 (波長0.76~1.4微米)、中紅外線 (波長1.4~3微米) 及遠紅外線 (波長3~1000微米)。
雖然「近紅外線」跟「遠紅外線」在電磁波譜上是鄰居,但兩者因其物理特性不同,對生物的影響有所差異。
近紅外線:藉由「熱效益」加溫人體局部皮膚表面和淺層肌肉與血管,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舒緩肌肉疲勞及痠痛等效果,但並非所有肌肉疼痛、僵硬的症狀都能適用,應由醫師評估後較為妥適。使用時要記得避開發炎及傷口處。對溫度感覺不敏銳者,更須小心使用。
遠紅外線:功效主要來自「非熱效應」,擁有熱效應無法取代的促進傷口癒合、輔助治療血管疾病、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益處。過去研究發現當熱效應增加,會使遠紅外線的治療效果開始遞減。
遠紅外線的「純度」是重點
遠紅外線療法本質上是屬於低能量療法,純度越高的遠紅外線產品,因能量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使用時只會感受微微的溫熱。遠紅外線並非透過溫度達到其功效,而是來自於它的「非熱效應」。已有相當多的醫學研究證實遠紅外線療法並非愈熱愈好。
部份宣稱「遠紅外線治療儀」的產品,但其實摻雜「近紅外線」,大都有溫度過高的問題。對於糖尿病患者或是年長者,因為皮膚已經對溫度感受不靈敏,若長時間或近距離的照射,極易因疏忽而造成局部燙傷;面對發炎性傷口或皮膚疾病患者,也可能因為溫度過高的近紅外線照射而加重病情。像食藥屬特別提醒民眾的產品,就是其中一例,使用時必須多加注意。此外,這類治療儀無法發揮遠紅外線真正的效益,因此用途就和熱敷產品無異,既無法做醫療用途只能保暖,價格卻又比熱敷產品高出許多。
其實純度高的遠紅外線因升溫少,熱傷害的風險低,已廣受全台各大醫院青睞,用於糖尿病足傷口、末梢血管疾病困難癒合傷口、急性期發炎、血管方面疾病等處理,並已有刊於國際醫學期刊的研究充分證實了其效果。
因此消費者在選購產品前,千萬要多注意,不然花冤枉錢事小,貽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