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接種疫苗、維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盡量不參加非必要的群聚活動,我們還有什麼方式度過這一次的疫情風暴?或許我們可以從過往對COVID-19的一些研究中,找出更積極的作法。

【與COVID-19脫離不了關係的 血管內皮功能】

去年四月,蘇黎世大學所發的新聞公報中指出:病理學家分析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組織,發現除了肺部,多個器官的「內皮」組織皆有發炎症狀,範圍遍及全身。此外,透過電子顯微鏡的觀察,也發現了內皮細胞有病毒攻擊。

去年五月,權威級的國際醫學期刊《Lancet》上刊出瑞士蘇黎世大學、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及哈佛醫學院共同發表的臨床觀察。此研究報導了三位年紀從58到71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分別發現各種器官的黏膜下血管發炎、內皮發炎、瀰漫性內皮炎症,造成內皮功能異常註1

(延伸閱讀:提升內皮細胞功能,抵禦COVID-19

 

除了年紀較大的患者內皮會受攻擊外,年輕群族也不能輕忽。

在今年一月,美國阿帕拉契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團隊比較19至24歲的健康族群與新冠肺炎患者,其心血管各項指標的差異。研究發現與未罹病的年輕人相比,罹患新冠肺炎的年輕人,血管內皮功能明顯降低、動脈硬化程度明顯升高註2

這些研究證實了COVID-19除了攻擊呼吸道外,也會攻擊多重器官的內皮細胞令其發炎,因此COVID-19可說也是一種全身性的內皮炎疾病。

 

【抗疫的另一切入點:利用遠紅外線強化血管內皮功能】

從上述幾個研究中可以看出,不論是否高齡,COVID-19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皆有負面影響。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的族群,由於這些族群通常血管內皮功能已明顯損傷,若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轉為重症的風險會比常人更高。換個角度說,由於COVID-19除了影響肺功能外,也會顯著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因此我們除了維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等必要措施外,也可以一併從「提升血管內皮功能」這方向來著手努力。

要如何進行呢?不少研究指出,適度運動(一天運動30分鐘)、控制酒精攝取(一周不超過140g)、遠離菸害、妥善處理壓力、維持良好睡眠、保持刷牙習慣(一日至少兩次)。

 

此外,還有一種,大眾容易忽略,簡單又方便的「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方式,那就是「遠紅外線療法」!

2018年,英國的丹地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分子與臨床醫學系團隊在《Vasa》期刊發表回顧性論文,該論文整理了截至2018年的遠紅外線與循環系統的研究,歸納出遠紅外線可以透過多種方式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1. 降低細胞氧化壓力、降低發炎狀況 (如提高抗氧化酵素HO-1及降低多項發炎反應指標因子)

2. 提高血管內皮細胞的負責製造一氧化氮(NO)註3酵素的活性,以及NO的生物可利用性

3. 提升內皮前驅細胞的活性,進而幫助修補受損的血管內皮。

而且,遠紅外線的「非熱效應」會改善微循環,讓血流增加,進而提高內皮細胞內的NO產量;NO又能抑制發炎反應,當血管的發炎反應減緩,血管內皮細胞的NO產量又能提升。也就是說,遠紅外線多管齊下,讓血管開啟健康的正向循環,進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因此,有空多照遠紅外線,「有照有保佑」!

 

註1: 研究中另外有提及病毒會攻擊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受體,該受體除了在呼吸道細胞外,許多器官、組織的內皮細胞也有該受體,因此有機會成為病毒的攻擊目標。

註2: 研究使用血流介導擴張反應(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和被動肢體運動PLM (Passive Limb Movement, PLM)來評估血管內皮功能,另使用脈波傳導速率(pulse wave velocity, PWV)來評估受試者的動脈硬化程度。

註3:一氧化氮(NO)是調節血管張力的重要因子,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生等重要功能。NO在血管內皮細胞中由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所製造。

 

參考資料

Varga, Z., Flammer, A. J., Steiger, P., Haberecker, M., Andermatt, R., Zinkernagel, A. S., ... & Moch, H. (2020). Endothelial cell infection and endotheliitis in COVID-19. The Lancet, 395(10234), 1417-1418.

Ratchford, S. M., Stickford, J. L., Province, V. M., Stute, N., Augenreich, M. A., Koontz, L. K., ... & Stickford, A. S. (2021). Vascular alterations among young adults with SARS-CoV-2.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320(1), H404-H410.

Shemilt, R., Bagabir, H., Lang, C., & Khan, F. (2018).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s of far-infrared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a review. Vasa.

Sato, W., Kosugi, T., Zhang, L., Roncal, C. A., Heinig, M., Campbell-Thompson, M., ... & Nakagawa, T. (2008). The pivotal role of VEGF on glomerular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in advanced diabetic nephropathy.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88(9), 949-961.

 

延伸閱讀

走入實證醫學的遠紅外線,卻依然背負著「民俗療法」的印象枷鎖

遠紅外線真可殺死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期間:以遠紅外線療法提升人體抗疫能力

達人的血管竟然比30歲的年輕人還要好?原來是每天做了這件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遠紅外線達人 的頭像
    遠紅外線達人

    遠紅外線達人

    遠紅外線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